2014年6月1日 星期日

每日一文-在金錢與靈魂之間做出正確且均衡的選擇

我對金錢究竟抱持怎樣的看法呢?

從商品貨幣的發明到貨幣發展的過程,可以藉此觀察有關貨幣的多樣化觀點,以及透過貨幣來開展的 神的歷史。暫且放下這個議題,我想先來探討一下有關人們對金錢的看法。

不妨先思考一下:「我對金錢究竟抱持怎樣的看法? 金錢對我而言是心愛的對象,還是令我憎惡的對象呢? 尤其在宗教觀點上,金錢一直都是無條件被排斥的對象,真的是這樣嗎?」

不論是喜歡或不喜歡,人們都生活在與金錢糾纏不清的世界裡。除非一個人獨自在無人島生活,否則就社會生活而言,金錢是絕對必要的存在。然而諷刺的是,人們竟然會對金錢擁有雙重的態度。


有時人們會執著於金錢而緊握不放,但有時又似乎毫不在乎地盡情揮霍; 人們不辭勞苦拼命賺錢的同時,又會對金錢為自己帶來的莫名壓力而心生厭煩。此外,每當看到那些擁有龐大財富的人們時,一方面是羨慕不已,另一方面又以懷疑的眼神來看待對方。會因金錢而引起問題,但有時金錢也是能解開那問題的一把鑰匙。

而且只要是和錢有關的事,不論再怎麼困難,也可以輕鬆搞定。隔天,即使拖著疲憊的身體,人們還是會到公司報到; 為了完成既麻煩又累人的教育學程,學生們還是會去上學; 此外為了願意支付自己更多薪資的公司上班,人們不惜搬到偏遠城郊。

既然人們認定金錢是在社會生活中絕對必要的存在,為何又對金錢產生負面的想法呢? 其原因正是在漫長歲月,從祖先流傳下來的歷史與文化,亦即對金錢的憎恨與懷疑,似乎不知不覺地被延續傳承下來。

因此與其把「靈魂和金錢」視為一種關係,卻反而被我們看成「要靈魂、還是要錢?」如此對立的關係。與其讓靈魂與金錢達成和諧,人們反而會本能地產生一種反抗心理並認定「金錢與靈魂絕對是無法達成和諧的。」

我們的想法深受基督教觀點之影響

那麼究竟留下了哪些文化遺產呢? 對此,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似乎已經為我們找到正確的解答了。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中,馬克斯•韋伯提出下列一個論點。
「就近代文明國家的性格之形成上,宗教因素在其間所扮演的角色究竟有多麼重要,這是身為宗教素養不足的我們現代人所無法想像的。不! 應該是說人們完全不會相信宗教竟然會有如此龐大的力量。」

本人想要表達的正是,在有意無意之間,我們對金錢所持有的態度已經受到基督教觀點的影響。因此若想要了解金錢對基督教思想及概念所造成的影響,就必須要從西方文化的主要思想基礎-聖經來深入探討。

首先,人們在翻閱四福音書時,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耶穌誕生於窮人當中」。這樣的事實不僅為羅馬帝國的貧窮人帶來一絲的安慰,同時也成為貧窮人的援手來協助他們從「注定一輩子窮困」中脫離出來。「即使沒有錢,但至少我的『靈魂』是完全的!」如此為人們點燃信心。

其結果使窮困被昇華為一種理想,再加上「貧窮人是良善的」這樣的命題出現後便逐漸開始對金錢產生負面的見解。

尤其伴隨著耶穌的證道內容「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 神的國還容易呢(馬太福音19:24、馬可福音10:25、路加福音18:25)」; 再加上耶穌進入聖殿,趕出殿裡做買賣的人,推倒生意人的椅子。人們便將耶穌這樣的舉動視為「我們的靈魂絕對不可以和錢混雜在一起。」

此外「讓凱撒的歸給凱撒,神的歸給 神」,在沒有了解耶穌說這句話語的用意下,人們就將宗教領域與經濟領域劃清界線。

在這樣的背景下,西方文化才會根深蒂固地對金錢持有負面的態度。雖然只是舉了幾個例子而已,但這些聖經故事足以證實: 一個以基督教信仰為基礎而形成的西方社會,經濟所帶來的強烈情緒影響。

面對金錢,我們所展現出來的四種態度

那麼,我們該要對金錢秉持什麼樣的態度呢? 大體來說,人們會對金錢抱有四種態度。

第一, 以道德層面來觀看金錢並將其視為是不好的。人們把金錢認知成一個根本無法領受救援、一個墮落的對象; 為了禁慾而與金錢保持絕對的距離,而且盡可能擁有少數的金錢就好。

第二, 對金錢秉持毫不關心的態度。人們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接納並認定金錢; 不過在生活中卻又拿金錢和重要的事物做比較後,將金錢視為是次要的、金錢只是為了填滿最基本的需求而存在的。

第三, 對金錢秉持改革的態度。金錢為人們帶來太多的痛苦,既不公平又常會利用強制手段操縱人,因此,為了能讓金錢被使用在良善的用途上,人們認為,首先必須要讓金錢從有錢人家的手中得以解放。

第四, 基本上對金錢秉持接納的態度。金錢是伴隨人類的需求下,自然形成的。因此即使金錢不甚公正、也不完全,但為了要展現人類的本質,因此不得不接受這事實。

在金錢與靈魂之間做出正確且均衡的選擇吧

我對金錢究竟抱持怎樣的態度呢? 中世紀後,伴隨著文明的發達,人們對金錢態度似乎從上面提到的前面兩種態度逐漸轉移至後面的兩種態度。

因此才會演變成如今對金錢產生極端的信念。只要有錢就能呼風喚雨的信念,亦即經濟足以闡明「人本性的所有面貌」,甚至演變成一種「宗教」。人們深信金錢足以替代宗教而填滿所有的空缺、可以確立自己身份的認同、可以為自己儲備力量,並將那股力量展現出來。

縱使對金錢樹立如此絕對信念的體系,但金錢與靈魂卻仍然處於對立的存在。因此,針對這樣的關係,不僅要正確地有所認知之外,金錢與靈魂在歷史性矛盾上為人類造成的影響,對此也要有所認知才行。

也唯有這樣的「認知觀的轉換」達成之時,人們才不會像設置孤兒院和養老院時計較經濟利益那般毅然決然的斷定說: 靈魂和經濟隔隔不入。

此外,不論是對金錢持有的明顯對立立場的宗教也好,或者盲目的崇拜金錢的「經濟宗教」也好,與其在兩者之間擇其一,不如在金錢與靈魂之間做出正確且均衡的選擇。

站在這個層面思考時,鄭明析牧師所說的「金錢是第二個彌賽亞」這樣的一句話,對一個想要站在 神的立場觀察經濟學學徒的我,以及鑽研經濟學超過25年以上的我而言,是一句話無法變賣的無價之寶-屬天話語。

文章來源: 見面與對話
即使是同樣的事物,但型態還是會隨著人「眼睛的角度」而看起來不一樣;
同樣地,即使是同樣的事物,但還是會隨著內心的眼睛──「想法的角度」而看成、
想成各種不同的事物。

本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