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追尋記憶之旅─雜貨店

你童年中最讓你難忘的食物是什麼呢?
還是一大把的足球巧克力呢?
還是五彩繽紛的小熊軟糖呢?
對於五六七年級生來說,雜貨店可是童年當中最美好的回憶呢。

雜貨店在閩南語中叫做「柑仔店」,早期販賣雜貨的人多把小魚乾、魚脯、等乾貨放在柑仔裡擺在地上叫賣,也方便收納堆疊。後來逐漸演變為店舖式的雜貨店後,店內門口仍會擺放流傳下來的竹籐編製容器,後來才改用玻璃罐、塑膠容器來裝填商品。這些擺設也成為了大眾對於雜貨店最普遍的印象。"糾甘心對吧XD家的味道"

在民國四零至六零年代,雜貨店扮演著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角色:販賣的商品應有盡有,舉凡零食玩具、民生用品或是急需用品都可以在雜貨店裡看到。在冰箱尚未普及的年代,剉冰、雞蛋冰、枝仔冰等消暑聖品是許多人的童年中不可或缺的回憶。而在當代菸酒類被政府列為管制商品,商店若要販售菸酒必定要由政府授權。故此只要得到政府允許,掛上菸酒公賣局專賣的鐵製招牌後,那家雜貨店生意必然興旺、大發利市。

雜貨店在當時除了提供民眾購物以外,也是鄉村居民聚集聊天的地方:有的雜貨店前會放置數張長板凳以供民眾休憩閒聊用,甚至還有老闆會提供電視機讓民眾觀看布袋戲等鄉土節目,是凝聚社區向心力、建立社區認同的最佳場所。

雜貨店也同時兼具服務民眾的功能,例如當時郵局尚未普及於農村之間,隸屬於國家的郵政機構故與雜貨店合作,在雜貨店門口擺置郵筒讓民眾投遞信件,也設立郵政代辦所協助民眾辦理郵政事務。雜貨店在台灣扮演的角色,反映出當時農村社會中各個雜貨店自成一個社交文化圈,自給自足的淳樸民風。

不過自90年代以來,隨著台灣產業轉型、經濟起飛,讓原本應該要接手雜貨店的二代年輕人們紛紛前往都市尋求就業機會,鄉村中只剩下老邁的年長者們獨力經營雜貨店,後繼無人;而且連鎖大型量販店、便利超商的崛起,改變了民眾的消費型態,也吞食了雜貨店原有的顧客族群。

雜貨店在商品價錢及款式上比不上大批進貨、不斷壓低成本賺取利潤的連鎖大型量販店;而便利商店能提供民眾代繳水電費等便民服務,也會不時響應能回饋社會的活動,如順手捐發票幫助社會弱勢族群、贊助地方文化藝術活動等等,這些的確也是侷限在社區內的傳統雜貨店所無法提供的。因此在面臨激烈的競爭之下,無法適應時代變遷的雜貨店逐漸消失。有許多老字號傳統雜貨店也因虧損連連而終究吹熄燈號,只能在年長一輩的腦海中找回那昔日繁華的景象。

儘管時代的趨勢已無法阻擋,科技的日新月異、電子商務的興起又是象徵著另一個消費型態改變的潮流,但這並不代表傳統雜貨店就此將從台灣地圖上消失。雜貨店富有人情味、古早味的印象一直都深植在人心,也能勾起大人對於童年的回憶,這是其他業者所無法取代的絕對優勢。

例如南投草屯的寶島時代村、台南北門的錢來也雜貨店等等皆是透過形象塑造、行銷宣傳,將傳統雜貨店再次包裝呈現,一躍為台灣知名的觀光景點。雖然已無法回復到從前雜貨店林立的景象,但透過現代化的管理與經營者的巧思,相信雜貨店也可以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參考資訊
(雜貨店大百科)
(菸酒專賣)
(便利商店與雜貨店差異)

每日一文
攝理教會鄭明析牧師說:
According to the way you make YOUR THOUGHTS and ACTIONS, you will live delighting in ‘the environment [you are in].’

如何造就<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就會喜歡「那樣的環境」。
 
<자기 생각>과 <행위>를 만드는 대로 ‘그 환경’을 좋아하며 살게 된다.

 <自分の考え>と<行ない>をつくるとおりに「その環境」を好んで生きるようにな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